□走不耳
  藥,泛指可以治病的東西。《說文》有釋:現代“藥”字,是從繁體“藥”字簡化來的,即“樂字上面有根草”。此草即為藥物。人生病了自然不快樂,當然只有吃了“草”才快樂。
  那麼,“書猶藥也”何解?這又是哪根“草”?有史為證,宋代《唐詩紀事》記載:有人患瘧疾難受不已,詩聖杜甫告之“吾詩可以療之”。誦“子章骷髏血模糊,手提擲還崔大夫”,冷不防聽到這極其恐怖的詩句,患病者嚇得不寒而慄,瘧疾病竟然好了。“杜詩療疾”雖無從詳考,但正如莎士比亞所言 “書是全世界的營養品”,確有“刮骨療傷”、治病救人之奇效。
  善讀之可以治愚。最典型的要數東吳大將呂蒙,起初屢吃敗仗,孫權指示:“卿今當塗掌事,不可不學!”呂蒙以軍務忙推辭。孫權又說:“卿言多務,孰若孤?孤常讀書,自以為大有所益。”呂蒙於是發憤學習。“及魯肅過尋陽”,與呂蒙討論天下大事,魯肅大驚:“卿今者才略,非復吳下阿蒙!”呂蒙更篤志力學、以書增智,始戰無不勝,名垂史冊。新時期一些黨員幹部時時覺得 “肚中無貨”,感到自己力不足、業不精,一個重要原因便是缺乏對 “一日不學十日空”的深刻認識,捫心自問還是 “沒有拜好書為老師”。
  慣習之可以凈心。唐朝名吏劉禹錫一生憂國憂民,圖窮改良三次被貶,兩次復用,貶謫生涯23年可謂絕無僅有。可面對“朝奏一封九重天,夕貶潮陽路八千”的境遇,仍懷“沉舟側畔千帆過,病樹前頭萬木春”之精神,就是因其長期居陋室 “閱金經”,“惟吾德馨”,才不慕名利地位,不與世俗同流合污,屢遭打擊而報國之心始終不屈。許多人稍不如意就怨天尤人、萎靡不振,根本在於“不善讀之”,毋以書鑒心。
  終使之可以明志。東周人蘇秦早年拜師鬼穀子,學後數載無成,慚愧萬分:“此皆秦之罪也!”遂閉門苦讀,睏乏欲睡便錐刺自股,終於“明白了該乾什麼”。後提出合縱六國以抗秦戰略思想,實現“造福黎民百姓”之理想抱負,最終成為中國曆史唯一做了六國宰相的政治家。反觀當前“蒼蠅”“老虎”紛紛落馬,無一不是不註重學習加強自身品格修養,導致追求陷落、志向淪喪。
  常用之可以知過。齊宣王攻占燕國後欲施王政,直言:“寡人有疾,寡人好貨。”孟子道:“《詩》雲:乃積乃倉,乃裹餱糧,於橐於囊。思戢用光。弓矢斯張,干戈戚揚,爰方啟行”,天下誰不愛財?大王要是能和百姓分享財物,一定會說你仁慈的。王又曰:“寡人有疾,寡人好色。”孟子道:“《詩》雲:古公亶父,來朝走馬,率西水滸,至於岐下。爰及薑女,聿來胥宇”,誰不愛自己的女人?家庭和睦,這不是仁政嗎?王頓悟:“善哉言乎!”知錯即改,避免了錯誤施政。縱觀眼下一些階下囚,把“得病”歸結為“不懂法”等等,其書乃“法”也,就在身邊,關鍵在於是否在真、常、長上下功夫。
  人吃“五穀雜糧”,難免生病。人的一生,也正是在不斷“療傷”中,才保持肉體和精神健康。對每個人而言,一生有很多追求,但最根本最高的追求,除了知識沒有別的。新時期廣大黨員幹部,必然會面臨本能的恐慌,而增長學識的重要途徑便是閱讀;一生有很多機會,但最關鍵也是最大的機會,還是讀書。但願每個人都給自己開好讀書的“藥方”。儘管“療傷”需要勇氣,選幾本“對症”的書,比選幾味管用的藥要難得多。
  畢竟,諱疾忌醫是不行的,匿病者更不得良醫!
  (原標題:幹部要拜好書為師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z99yzdzz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